第四百六十一章 朝阳小世界

正文卷

第四百六十一章 朝阳小世界

林苏行水路来到曲海省, 便改走陆路,进入了源江府。

不过在来到源江府之前,他却又遭遇了一件事, 原来他在途中偶遇一个富商, 那富商无子,却收养了很多义子,年迈体衰, 又迟迟不曾寿尽, 后来他的义子们忍不住了,便想提前让他魂归黄泉, 好分财产。

既然恰好被林苏遇到,那么林苏自然不会置之不理,见到富商求救,林苏就顺手一救,送那群义子去见官。

而那富商遭遇了这事,心神受创,只觉了无生趣,一病不起,又知道自己大限将至, 命不久矣,便决定将自己的财产都送给林苏。

他原话是这么说的:“实不相瞒,我家先祖在百年前曾受到一位落拓道长的相助, 那位道长虽衣衫褴褛,却慷慨大方, 得知我家先祖家道败落, 欲重振旗鼓、东山再起, 却缺乏资财, 那位道长听闻此事后,二话不说,便将身上金钱尽相赠给先祖……我家先祖感怀在心,后来果真靠着这份资财,东山再起。先祖欲寻那位落拓道长报答,但苦于寻不到对方的踪迹,只好遗憾而终……”

“如今我又受道长相救,恐怕这也是天意,这份资财注定是要还给道门中人的。”

“还望道长万万不要推辞。”

说罢,对方就咽气了。

只留下旁边哭了一地的管家小厮。

***

“桂花糕,香喷喷的桂花糕!”

再次来到源江府的府城安源,这里依旧如林苏记性中的那般热闹,大街小巷尽是不停吆喝的小贩,顽皮的孩童拿着糖葫芦在街上互相追赶打闹,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,慢悠悠地坐在巷口的大树下,晒着太阳,笑着看这些生机盎然的孩子们。

林苏掐指一算,果不其然,那所谓的落拓道士就是昔年的乞丐道士。

在外逛了一圈,钱包鼓了又鼓的林苏终于大彻大悟,明白了同门之情的重要性。

“潭酒嘞!三年陈的潭酒!”

“既然以‘徐公’为名,莫非与雍朝徐公有关?”

“敢问店家,这徐公饼为何物?”

借!大大的借!

回到三洞大世界后,他就要慷慨解囊。

只是其中有一样东西却引起了林苏的注意。

“徐公饼!考前必吃的徐公饼!”

抛开这些插曲不提,此刻,林苏终于来到了源江府。

同为多宝三道,他们本应该守望相助,岂能因为借钱这点小事而伤了他们之间的情谊?

“徐公饼!逢考必过的徐公饼!”

一切都如过去一般……只是走街串巷的小贩、追赶打闹的孩童、晒着太阳的老人,还有这街上无数来来往往的百姓,都已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了。

林苏刚进府城,便听到了一堆小贩对“徐公饼”的吆喝,其声音之洪亮、数量之繁多,远甚一旁的桂花糕、潭酒之流……可谓是一骑绝尘。

不过,这徐公饼究竟是何物?

林苏翻了翻乞丐道士给他写的借条,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回信实在是太冷酷太无情了。

“卖徐公饼嘞!状元郎必吃的徐公饼!”

他飞升之前,可没听说过这玩意啊!

好奇之下,林苏走到了一个卖“徐公饼”的小摊前,见对方似乎空闲下来了,便上前好奇问道:

再一看富商硬要送给他的资产,已经远远超出乞丐道士向他借的钱。

不过小贩们吆喝的商品却和百年前大同小异,依旧是源江府过去的特产,可见这里的人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,但当地的传统美食,却随着当地人的血脉传承,一同延续了下来……

闻言,那店家诧异地看了林苏一眼:“自然是与徐公有关了!”

“我听你也是源江府口音,怎么连这个也不知道?”

林苏只好借口道:“我自幼离乡,已不记得家乡形貌,长成方有机会还乡,如今刚回乡不久……”

知道林苏是个离乡游子,又见其对“徐公饼”感兴趣,这店家当即就来了兴致,口沫四溅地与林苏说起这“徐公饼”的来历。

“要说这徐公饼,那可是我们源江府赫赫有名的特产!”

“传闻前朝徐公酷爱吃饼,读书时饼不离手!”

“当年徐公上京赶考,便是靠着这徐公饼,度过了清苦艰辛的赶考之路,安然到达京城,后来在京城参加春闱,也是靠着一篮子徐公饼,成功通过会试,得中二甲,名列前茅……”

“再后来徐公得罪小人,贬谪边境,也是靠着徐公饼,度过那几年最艰难的岁月,最后成功回到京城……”

“据闻当年徐公每逢考试,必在考前吃饼,并感叹‘考前无饼,若学子无笔,无从下手’。”

“可见徐公饼,实在是读书人不可不吃之物。”

“我看道长你也是个读书人,要不要也尝尝这徐公饼?”

林苏:……

林苏心中陷入沉思,有这回事吗?没有吧!

这种感叹一听就不是徐覃会说出来的话啊!

所谓的“传闻”究竟是怎么传出来的?太离谱了吧。

不过见到店家热情推销、满眼期待的样子,林苏便爽快地大手一挥:“来两份!”

他倒要尝尝传闻中的“徐公饼”究竟是何滋味。

“好嘞!”店家高兴地应了一声,很快就给林苏拿了两份刚出炉的徐公饼。

见到“徐公饼”的真容,林苏忽然觉得这面前的饼莫名眼熟。

再一想,林苏便猛然想起来了,这不是他当年刚进游戏不久,为了在上京赶考时继续投喂徐覃,结合当地饮食特色和现代美食知识,指导当时的帮工宁婶做出来的酥饼吗?

话说徐覃当初参加会试时带的干粮是什么来着?

好像大概应该似乎……也是这酥饼。

林苏拿着“徐公饼”,此刻的心情是震惊复杂的。

万万没想到,这么离谱的传闻……居然还真有点现实依据。

不过所谓的“饼不离手”这种传闻,很显然就是店家为了推销商品而造出的不实之言了。

只是……为何是“徐公饼”?而不是“林公饼”?

明明是他创造出来的啊!

难道是因为他名气没有徐覃大吗?

林苏提着“徐公饼”走在大街上,突然发现除了徐公饼以外,这里还有好多东西前面有“徐公”二字的前缀。

什么“徐公糕”、“徐公酒”、“徐公笔”、“徐公纸”、“徐公砚”……连这满城的柳树,也被加了两个字——“徐公柳”。

可谓是将名人效应发展到了极致。

但前面的“徐公饼”也就罢了,后面的“徐公糕”、“徐公酒”,则完全是无中生有,是后世人们的牵强附会。

林苏走在府城中,穿过一个街巷,经过一家家书铺。

当年的“三更斋”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,但是新的书铺从来不会灭绝。

而让林苏感到惊讶的是,他居然在这些书铺中,发现了自己的《明公案》!

“三更斋”虽然已经消逝,但是他撰写的话本,却似乎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
并且看上去,哪怕是几百年后的现在,这本书依旧还是热销书籍,经久不衰,被后世人称为古今奇书。

另外一本奇书,则同样是《明公案》的作者所着,名为《闲客游记》,以瑰丽奇幻的风格和故事,为人称道,甚至让人开始怀疑,里面记载的妖鬼仙魔究竟是不是真的。

关于《明公案》和《闲客游记》的作者“闲客”,因为其过于神秘,后世人对他的身份也有许多猜测,但由于线索太少,大多传闻都是捕风捉影,没有什么真实性和可靠性。

而最让人遗憾的是,闲客所着的《明公案》,尚没有完成。

所以人们也不知道,善断案、明法度的明公,最后是什么结局。

人们猜测,可能是作者“闲客”在当时出了什么意外,于是只能丢下未完成的话本,饮恨身亡。

也有人猜测,或许是“闲客”写不下去了,毕竟同时期的《闲客游记》还在连载,但《明公案》却突然没了下文。

而关于《闲客游记》,这个话本上的神秘色彩比《明公案》更加浓厚。

因为《闲客游记》这本书的时间跨度,实在是太大了,正常人根本不会有这样漫长的寿命。

相当于祖孙三代,爷爷听着这个话本的故事长大,后面蹬腿了,孙子继续听着这个故事长大,继续蹬腿……而且孙子听的,还是全新的故事,因为那个时候,成功熬死祖孙三代的《闲客游记》依旧在继续发布新的章节。

于是有人便觉得,“闲客”本身便是一个得道高人,寿命漫长,而且后面“闲客”很有可能是成仙了,因为在《闲客游记》的阶段性结局中,“闲客”大师提到了羽化二字。

但也有人认为,“闲客”可能不止一个人,而是有好几个人。之后的《闲客游记》可能是后人以“闲客”的名义续上的。至于不续《明公案》,则是因为后来的“闲客”没有这个天分。

而因为《明公案》的断更,后世有无数人在坑底嗷嗷待哺,希望话本大家“闲客”投胎转世,再世为人,重出江湖,为这《明公案》写上续作。

若是能写第二部 《闲客游记》,那就更好了。也有一些人尝试续作《明公案》,但大多让人感觉狗尾续貂,缺失了一种“闲客”独有的特色。

林苏没想到这个世界的读者还在坑底嗷嗷待哺,只是他实在是没想好《明公案》的结局,于是只能暂时愧对他们的期待了。

——毕竟《明公案》,是以徐覃为原型。

自从徐覃死后,他就再也写不下去了。

陶府昔年是正朝的名门望族,位高权重,可是后代中出了个不肖子孙,导致家世败落……但败落,也是相对而言的。

现在的陶府,再次融入市井百姓,虽不再像过去那般大富大贵、权势滔天,却也是小富即安,平平稳稳。

潮涨潮落皆有时,国如此,家亦如此。

而方文石、李小虎、赵圆、乔括、薛兴修……这些林苏曾经识得的故人后代,有些分茅裂土,有些浪迹江湖,有些一贫如洗,有些官运亨通,有些隐居山野……

各有各的来处,各有各的归处。

“哥哥,骑大马!骑大马!”

一个宅院中,一男一女两个幼童在开心的玩乐,而他们的母亲一边坐在屋前做女红,一边含笑看着他们,很快,便有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从外面归来,见到这温馨的一幕,脸上也不自觉扬起了微笑。

女人给男人擦了擦汗水,男人向女人讲述着这一天的生活。

孩子们绕着两个大人骑木马,打打闹闹,调皮捣蛋,试图引起大人们的注意。

——而他们也的确做到了,父亲和母亲一人给了他们一个脑袋瓜。

小院子里飘起了炊烟,伴随着孩子的嬉闹声和大人们的谈话声,越飘越远,飘散在这黄昏中,随着夕阳一同逝去。

随后便是万家灯火。

渐渐的,灯火一盏盏熄灭,原本因为孩童吵吵闹闹的宅院也归于寂静。

只有一轮明月远挂天边。

还有明月下的林苏,一个人静寂地看着万家灯火熄灭。

仿佛他在这万家灯火之外。

看着林姑姑的后代平平稳稳地生活在安源城中,林苏并没有打扰,只是静静地看了这个小院子一眼,便离开了这里。

中秋快要到了,明月也越发圆满。

安源城中,人人都在为团圆的中秋做准备,但林苏却离开了安源,去往潭县——

那是他最初降临的地方。